內心生態學與修行

 

加州柏克萊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教授

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講師

易象乾博士 

王青楠博士  中譯

 

何為佛教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教徒稱佛教為佛法,為大覺佛陀所說的,證悟方法的總匯。佛教徒均自認皈依過三寶﹕

 

1)徹底覺悟的佛寶。

2)法,或對覺悟途徑的教導。

3)比丘、比丘尼的僧團。正式皈依時,有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主持三皈依儀式﹕「我皈依佛;我皈依法;我皈依僧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說所有眾生皆可證得圓滿覺悟,永超生死輪迴之苦。其關鍵在於認清下列兩重無明就是我們的苦因﹕

 

1)我們不能明白實質上的「我」,或「靈魂」並非真實,亦不永存。

2)我們不實地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,存在於我們真性之外,並依自身之感受而對事物做好惡之分別。真正看透自我僅為幻相,這本身即是超越;真正看透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曲解不實的,即是無明的止息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無明止息了就是覺悟,這也是佛教修行的目的

。佛開示了許多不同的法門,作為大醫王一般,佛開出了八萬四千種藥,以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煩惱,其目的都在於止息我們的無明。

 

類比--心態和環境生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無明是我們不覺悟的原因,尤其是不認知自我為幻覺的無明,那為什麼我們不用點功考察一番,認清我們的實情,以達到證悟呢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理論上這是可行的,可當我們真去向內心觀照時,卻無法將自心參透,因為我們的心既不寧靜又不清明。我們的心是既混濁,又遷流不息,並且嚴重污染。心靈的污染正是我們不能開悟的原因。探究我們的心靈,不同於要看到清澄寧靜的山泉池塘的底部,而類似於要看到工廠排污用的污染嚴重的水池底部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環境污染的類比很有益處。參究參究,我們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內心污染的性質。通過回想環境生態學的原理,我們可以知道心靈生態怎樣才能回復到其本然狀態--清淨、妙明、覺悟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為環境污染?當毒物、污染進入某種環境之後,那個環境就失去平衡了。原來天衣無縫的生態系統也無法再正常運作了。為什麼呢?為了求取滿足局部的偏好而造成對全體的損失;因為急功近利;因為太愚癡,人類建造、擴充、精密化了某些東西,然而卻完全不考慮這些活動能引起的副作用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為心靈污染?當貪、瞋、癡等心靈毒物污染進入心中後,打擾混濁了心靈。為什麼?因為滿足心中少許對我相的偏好而引起全體的損失。「我」與「我的」感受遮礙了我們對他人的體諒,蒙蔽了我們無所不容的真性;超出了人我知見範圍的真性。要清掃環境,僅僅除去垃圾是不夠的。雖然不容易,我們必須要花點時間找到污染的來源;找到之後,我們立法監督,同時努力說服肇事者擴大眼界,不要只顧一己私利。如果能使他們擴大心胸,看到污染對任何人都沒有長遠利益,他們就不會再污染自己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要清除心靈污染,先從認識是貪、瞋、癡在毒害我們,接著再不讓它們在生活中明顯地現起。可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,我們必須依其蹤跡找到貪、瞋、癡在心中的根源及其發生的原因。在那裡,我們看到了「我」、「我的」這些組成私心的基本成份及對他人的忽視,使我們每個心念行為都發生扭曲、污染。

 

佛教倫理和修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陀教授的就是永久去除心靈污染的方法

。簡單地說有戒、定、慧三方面,如同鼎的三足缺一不可。同樣的,不持戒,修行就要垮;缺少定,或對事理不明,修行就沒有效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要修行,為什麼持戒是必不可少的呢?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先來看一下佛說的基本道德準則﹕

    1)不殺生。 2)不偷盜。3)不邪淫。   

    4)不妄語。5)不飲酒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為何殺生?為何不與取?為何強姦邪淫?為何盲目沉迷,以「愛」為其標籤。為何妄語,出口傷人,這樣喜好閒聊?為何要抽菸、喝酒、服毒,吸可可因、打海洛因針,為一時的興奮、飄飄欲仙感而吞食無盡的藥丸?這一切都可歸根於自己所製造出來的,在根本上的一種不安全感與恐懼感。為甚麼呢?因為「自我中心觀」總是想使其虛幻的自性現實化;總是想使無常的「自我中心觀」變得永恒。雖然無法成功,為了對抗根本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感,「自我中心觀」就用面紗覆蓋和迴避根本問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。我們以負面的感情--貪心、欲望、瞋恨,為媒介來求財、色、名、權、貪歡縱欲。這一切的目的都在升起心靈極度污染的煙幕,來保護「自我中心觀」那虛幻的自性。我們越向外尋求快樂,「自我中心觀」就越覺得安全,其真性也就越難顯現出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戒律是對治用污染來保護「自我中心觀」的指南。依戒律而行,自然而然污染就會去除,心靈就會淨化。如同「反污染法令」必須要嚴密監督加以執行,我們身心依戒修行也須自己依正念來密切觀照。若能留心行持,我們就能很快找到令心靈濁亂的根源所在,就能將其調整、引導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內心一旦恢復生態平衡,就不會再用污染來保護虛幻的自我,經轉化引導的能量就可以用來發現污染的源頭--起先被遮蔽的虛幻的自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戒是轉化過程的指南,從中可看到將我們的能量重新調整使之契合宇宙本然模式的途徑,我們的陌生感受也就因此消失。當體驗到我們與一切眾生根本上是一體時,我們就完成了內心生態和諧的恢復。我們的內心生態系統自然而神聖,自會流露出真知的智慧與對一切眾生的慈悲。這就是佛陀開示的基本內容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最後一點,佛教認為到達這一境界時,我們會清楚地看到一切外界的污染,僅僅是內心污染的反映。我們所共處的環境是每一眾生心念表現在行為上的共業。心中自我的形象是問題的關鍵所在,從個人自我產生了心中關於公司、政治選民、國家的象。每一環節都是在為「局部而犧牲全體」;因「有限而犧牲無限

」,以「自我中心」觀念的動機在製造問題。

當「自我中心」觀念--基本上的自私--去除之後,清明的意願會導引我們達到新的和諧境界。

 

-----------

本文依198510月第七期〈正法印〉--「清除我們心靈的污染」一文修正而成。